您当前位置:首页  >  多动症  >  正文

孩子怎样治疗多动症

时间:2025-5-10

孩子怎样治疗多动症,多动症(注意缺陷多动障碍,ADHD)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,主要表现为与年龄和发育水平不相称的注意力不集中、活动过度和冲动行为,可能影响孩子的学业、社交和家庭生活。治疗多动症通常需要综合多种方法,以下是详细介绍:

药物治疗

作用机制:通过调节大脑中的神经递质水平,如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,来改善孩子的注意力、控制冲动和减少多动行为。

常用药物

中枢兴奋剂:如哌甲酯,有短效制剂(如利他林)和长效制剂(如专注达)。短效制剂作用时间约4小时,适用于症状在特定时间段(如上课时)明显的孩子;长效制剂作用时间可达10-12小时,能持续控制症状,提高孩子一天内的整体功能。

选择性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:如托莫西汀,不具有成瘾性,对合并焦虑、抑郁等情绪问题的多动症孩子效果较好,但起效相对较慢,一般需要2-4周才能看到明显效果。

注意事项:药物治疗需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,严格遵循医嘱用药,定期复诊以调整剂量。药物可能存在一些副作用,如食欲减退、失眠、头痛等,家长需密切观察孩子的反应,并及时与医生沟通。

心理治疗

行为治疗

原理:基于行为主义理论,通过奖励和惩罚机制来塑造孩子的良好行为,减少不良行为。

具体方法

正强化:当孩子表现出符合要求的行为(如按时完成作业、安静听讲)时,及时给予奖励,如表扬、小贴纸、小礼物等,以增强这些行为的发生频率。

惩罚:对于不良行为(如随意打断别人说话、在课堂上捣乱),可采取温和而坚定的惩罚措施,如暂时隔离(让孩子独自坐在一个安静的角落几分钟)、扣除奖励积分等。

行为契约:与孩子共同制定明确的规则和奖惩标准,并签订书面契约,让孩子清楚知道什么行为是被期望的,以及相应的后果。

认知行为治疗

原理:帮助孩子识别和改变不良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,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和应对问题的能力。

具体方法

自我监控:教导孩子学会观察和记录自己的行为和情绪,如每天记录自己在不同时间段的多动、冲动和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,以便更好地了解自己的问题。

认知重构:引导孩子认识到自己的一些不合理想法,如“我总是做不好任何事情”“别人都不喜欢我”,并帮助他们用更积极、现实的想法来替代,如“我只要努力,就能取得进步”“我有自己的优点,很多人都喜欢我”。

问题解决训练:通过模拟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情境,教给孩子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,如分析问题、提出解决方案、评估方案的优缺点、选择最佳方案并实施等,提高他们应对困难的能力。

家庭治疗

原理:认识到家庭环境和亲子关系对孩子多动症症状的影响,通过改善家庭互动模式和沟通方式,为孩子创造一个支持性的家庭氛围。

具体方法

家长培训:帮助家长了解多动症的相关知识,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和行为管理技巧,如如何设定合理的规则和界限、如何给予孩子有效的反馈和鼓励、如何应对孩子的情绪问题等。

改善家庭沟通:鼓励家庭成员之间坦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,学会倾听和理解对方,避免指责和批评,营造一个和谐、温暖的家庭环境。

调整家庭规则和期望: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,制定合理的家庭规则和期望,避免给孩子过大的压力,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成长。

教育干预

个性化教育计划(IEP):与学校老师合作,为孩子制定个性化的教育计划,根据孩子的特点和学习需求,调整教学内容、教学方法和教学进度。例如,对于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,可以将学习任务分解成小步骤,每次只让孩子完成一个小任务,完成后给予适当的休息和奖励;对于活动过度的孩子,可以安排一些适合他们的运动课程或活动,让他们在课间充分释放能量。

学习环境调整:为孩子创造一个安静、整洁、有序的学习环境,减少干扰因素,如将学习区域远离电视、玩具等容易分散注意力的物品。同时,合理安排学习时间,避免长时间连续学习,采用定时休息的方式,让孩子在学习过程中保持良好的注意力状态。

社交技能训练:多动症孩子在社交方面可能存在困难,如难以与同伴建立良好的关系、容易发生冲突等。可以通过角色扮演、小组活动等方式,教导孩子一些基本的社交技能,如如何与他人打招呼、分享玩具、倾听别人说话、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等,提高他们的社交能力。

运动与生活方式调整

规律运动:鼓励孩子参加各种有氧运动,如跑步、游泳、骑自行车、跳绳等,每周至少进行3-5次,每次30分钟以上。运动可以促进大脑分泌多巴胺、内啡肽等神经递质,改善孩子的情绪和注意力,增强自我控制能力。

健康饮食:保证孩子摄入均衡的营养,多吃富含蛋白质、维生素、矿物质和膳食纤维的食物,如瘦肉、鱼类、蛋类、奶类、新鲜蔬菜和水果等。避免孩子过多摄入含咖啡因、糖分和人工添加剂的食物和饮料,如可乐、巧克力、薯片等,这些食物可能会加重孩子的多动症状。

充足睡眠: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,保证每天有足够的睡眠时间。一般来说,学龄前儿童每天需要10-13小时的睡眠,小学生需要9-11小时,中学生需要8-10小时。充足的睡眠有助于孩子恢复体力和精力,提高注意力和学习能力。

孩子怎样治疗多动症,治疗多动症需要家长、孩子、医生和学校的共同努力,综合运用多种治疗方法,并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调整。同时,要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、支持和鼓励,帮助他们树立信心,积极面对疾病,逐步改善症状,提高生活质量。

展开全文

医生团队更多+

康慧琴 / 主任医师

值班时间:8:00-17:30

擅长:儿科消化系统、呼吸系统及神经系统疾病的诊疗;新生儿危重症的抢救和儿童...

刘翠珍 / 副主任医师

值班时间:8:00-17:30

擅长:对儿科常见病、急危重症及一些疑难病症的诊治有丰富的临床经验。尤其对皮肤...

徐建华 / 主任医师

值班时间:8:00-17:30

擅长:自闭症、发育迟缓、精神发育迟滞(智力低下)、语言发育迟缓、语言障碍、多动症...

健康资讯更多+

抽动症是心理行为还是

抽动症为什么眨眼睛

抽动症为什么眨眼睛,抽动症(Tourette综合征或慢性运动性/发声性抽动障碍)中眨眼睛是最常见首发症状,占抽动症患儿的70%以上,其机制涉及神经递质失衡、神经环路异常及心理社会因素共同作用。以下从病理机制、临床特征及治疗策略三方面展开分析:

一、病理机制:神经递质与神经环路异常

多巴胺-谷氨酸失衡假说

基底神经节功能异常:抽动症的核心病理改变发生在基底神经节(纹状体、苍白球、丘脑底核)与大脑皮层、小脑之间的神经环路。多巴胺能神经元过度活跃或D2受体超敏,导致运动皮层抑制性输出减少,引发不自主眨眼。

谷氨酸能系统亢进:谷氨酸作为兴奋性神经递质,其受体过度激活可增强突触传递效率,导致眨眼动作的重复性和刻板性。

其他递质参与:γ-氨基丁酸(GABA)能神经元功能不足、5-羟色胺(5-HT)代谢异常,可能共同参与眨眼抽动的调控。

神经免疫-炎症机制

部分患儿存在免疫异常(如抗链球菌溶血素O滴度升高),可能通过“分子模拟”机制诱导神经元抗体产生,引发基底神经节炎症,导致眨眼抽动。

二、临床特征:眨眼抽动的表现形式

眨眼类型与频率

单纯眨眼:表现为双侧眼睑快速闭合,每日发作数十至数百次,可因紧张、疲劳加重,睡眠时消失。

复合性眨眼:伴随眉毛上抬、面部抽动或头部晃动,形成复杂运动链。

病程演变规律

“游走性”特点:早期以眨眼为主,3-6个月后可能发展为耸鼻、噘嘴等其他面部抽动,或出现清嗓、吼叫等发声性抽动。

波动性加重:压力事件(如考试、家庭矛盾)或感染后,眨眼频率可显著增加。

共病现象

60%-80%的抽动症患儿合并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(ADHD),表现为眨眼时注意力分散或冲动行为。

30%-50%合并强迫障碍(OCD),如反复眨眼以缓解焦虑情绪。

三、治疗策略:分层干预与个体化治疗

一线药物治疗

多巴胺受体拮抗剂:

硫必利:通过阻断D2受体降低基底神经节兴奋性,有效率为60%-70%,副作用包括嗜睡、体重增加。

阿立哌唑:部分激动D2受体,调节多巴胺功能,对轻中度眨眼效果较好,锥体外系反应发生率低。

α₂-肾上腺素能激动剂:

可乐定透皮贴剂:通过抑制去甲肾上腺素释放减少眨眼,尤其适用于合并ADHD的患儿,不良反应包括低血压、镇静。

非药物治疗

行为干预疗法:

习惯逆转训练(HRT):通过自我监测、竞争性反应训练(如用力闭眼替代眨眼),减少眨眼频率,有效率约50%-60%。

暴露与反应预防(ERP):针对合并强迫症状的患儿,通过逐步暴露于诱发眨眼的情境并阻止抽动行为,改善强迫性眨眼。

神经调控技术:

重复经颅磁刺激(rTMS):低频刺激辅助运动区(SMA),可抑制基底神经节-皮层环路过度兴奋,减少眨眼抽动。

家庭与学校支持

环境调整:减少电子屏幕使用时间(每日≤1小时),避免强光刺激;保持规律作息,保证每日睡眠≥9小时。

心理教育:向患儿及家长解释眨眼抽动的非自主性,避免指责或过度关注;通过“忽视-强化”策略(即对眨眼不反应,对正常行为给予积极反馈)减轻心理压力。

四、鉴别诊断:需排除的疾病

眼科疾病

结膜炎:表现为眼红、分泌物增多,眨眼时伴疼痛,需通过裂隙灯检查鉴别。

倒睫:睫毛内翻刺激角膜,眨眼时出现畏光、流泪,需眼科手术矫正。

神经系统疾病

梅杰综合征:中老年发病,表现为双侧眼睑痉挛伴口下颌肌张力障碍,需结合肌电图及头颅MRI排除。

肝豆状核变性:存在角膜K-F环、肝功能异常及铜代谢障碍,血清铜蓝蛋白降低可确诊。

药物诱发

抗精神病药:如利培酮、奥氮平可引起急性肌张力障碍,表现为双眼上翻、斜颈,停药后症状消失。

五、预后与长期管理

自然病程

约1/3患儿青春期后症状完全缓解,1/3症状减轻,1/3持续至成年。早期眨眼抽动(尤其是单纯性眨眼)预后相对较好。

长期随访

每3-6个月评估抽动严重程度(采用耶鲁综合抽动严重程度量表,YGTSS),监测药物副作用(如硫必利引起的催乳素升高)。

对成年后仍存在严重抽动的患者,可考虑深部脑刺激(DBS)治疗,通过刺激丘脑底核改善运动症状。

阅读:83次2025-5-12

抽动症的表现和治疗

抽动症的表现和治疗,抽动症(Tourette综合征/慢性运动/发声抽动障碍)是一种神经发育性疾病,核心表现为不自主、重复、刻板的运动或发声抽动。以下从症状特征、鉴别诊断、治疗路径三方面进行系统解析:

一、临床表现

1. 抽动类型与分级

运动性抽动(常见率90%以上):

简单运动抽动:眨眼、耸鼻、摇头、耸肩、甩手等单一动作,每日多次发作。

复杂运动抽动:旋转跳跃、模仿他人动作、秽撞物品等,可伴有自伤倾向(如咬唇、撞头)。

发声性抽动(常见率60%以上):

简单发声抽动:清嗓、咳嗽、吸鼻、哼声等无意义发声。

复杂发声抽动:秽语(重复脏话、敏感词汇)、模仿语言、突然尖叫。

分级特征:

短暂性抽动障碍(病程<1年):单一抽动类型,预后较好。

慢性抽动障碍(病程>1年):仅存在运动或发声抽动之一。

Tourette综合征(病程>1年):运动+发声抽动同时存在,伴随强迫症(OCD)或注意缺陷多动障碍(ADHD)共病率超50%。

2. 典型病程特征

波动性:抽动频率随压力、疲劳、兴奋等因素加重,睡眠时消失。

刻板性:同一抽动动作重复多次,但可短暂抑制(如刻意控制)。

病程演变:多从面部/头部抽动开始,逐渐向下肢扩散;发声抽动多在运动抽动后1-2年出现。

二、鉴别诊断

1. 需排除的疾病

疾病类型鉴别要点诊断工具

癫痫发作性抽动伴意识丧失、脑电图异常放电视频脑电图(VEEG)监测

风湿性舞蹈病急性起病、亚急性进展、ASO阳性、舞蹈样动作抗链球菌溶血素O(ASO)检测

肝豆状核变性角膜K-F环、铜蓝蛋白降低、肝功异常基因检测(ATP7B基因突变)

锥体外系疾病肌张力障碍、震颤、帕金森样表现颅脑MRI(基底节区病变)

自闭症谱系障碍社交障碍、刻板行为、语言发育迟缓自闭症行为量表(ABC)评估

2. 共病管理

ADHD:约50%-60%抽动症患者合并ADHD,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、多动冲动。

OCD:约30%-40%患者存在强迫思维或行为,如反复计数、检查物品。

情绪障碍:焦虑、抑郁发生率高于普通儿童,需心理评估干预。

三、治疗策略

1. 非药物治疗(一线选择)

行为疗法:

习惯逆转训练(HRT):通过意识控制抽动动作,用竞争性反应替代(如眨眼时捏耳垂)。

暴露与反应预防(ERP):针对强迫症状,逐步暴露于焦虑情境并阻止强迫行为。

心理干预:

认知行为疗法(CBT)改善焦虑、抑郁情绪,家庭治疗缓解亲子关系紧张。

生活方式调整:

规律作息、减少电子屏幕暴露、增加户外运动,避免咖啡因、兴奋剂摄入。

2. 药物治疗(二线选择)

抗多巴胺能药物:

硫必利:儿童首选,剂量50-300mg/d,副作用小(嗜睡、头晕)。

阿立哌唑:对共病ADHD有效,剂量2.5-15mg/d,需监测体重、代谢指标。

α2肾上腺素能激动剂:

可乐定透皮贴剂:减少抽动频率,副作用为低血压、镇静,需监测心率。

抗癫痫药物:

托吡酯:对复杂发声抽动有效,剂量25-200mg/d,需警惕认知副作用。

用药原则:

单药治疗为主,从小剂量起始,每2-4周加量,维持期6-12个月。

儿童避免使用氟哌啶醇(锥体外系副作用发生率高)。

3. 特殊人群治疗

儿童:优先行为疗法,药物选择需兼顾疗效与安全性(如硫必利、阿立哌唑)。

青少年/成人:可尝试氯硝西泮(0.5-2mg/d)治疗发声抽动,需警惕成瘾性。

孕妇:禁用丙戊酸钠、卡马西平,可选择拉莫三嗪(需监测叶酸水平)。

四、预后与家庭管理

自然病程:约1/3患者青春期后症状缓解,1/3持续至成年,1/3波动性加重。

家庭支持:

避免过度关注抽动动作,采用“忽略-强化”策略(忽略抽动,强化正常行为)。

建立规律生活制度,减少环境刺激(如家庭冲突、学业压力)。

学校干预:与教师沟通,允许短暂休息控制抽动,避免嘲笑或孤立患儿。

抽动症的表现和治疗,抽动症的治疗需个体化、多学科协作,非药物治疗为首选,药物选择需权衡疗效与副作用。早期干预、共病管理、家庭支持是改善预后的关键。

阅读:168次2025-5-12

治疗抽动症最好的医院需要手术吗

治疗抽动症最好的医院需要手术吗,治疗抽动症通常无需手术,多数医院以药物、心理、行为疗法及神经调控等非手术方式为主,仅在极少数特殊情况下考虑手术干预。以下为具体分析:

一、治疗抽动症的常规医院与疗法

权威医院选择:国内治疗抽动症的权威医院包括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、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、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等,这些医院神经内科在抽动症诊疗方面经验丰富,拥有专业医疗团队和先进诊疗设备。

非手术疗法体系:

药物治疗:氟哌啶醇、泰必利等抗精神病药可调节神经递质平衡,减轻抽动症状;抗焦虑药可缓解患者焦虑情绪,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并定期评估副作用。

心理行为治疗:支持性心理治疗帮助患者调整情绪、减轻压力,行为疗法如习惯逆转训练可减少抽动频率。

神经调控治疗:脑电生物反馈、经颅磁刺激等技术通过调节大脑功能改善症状,适用于病情较重患者。

中医治疗:内服草药、针灸、推拿等方法可调节身体内部环境,缓解抽动症状。

二、手术干预的适用条件与风险

手术适用范围:仅当抽动症合并严重神经系统疾病(如肌张力障碍引起的运动障碍),且非手术治疗无效时,才考虑手术干预。此类情况在临床中极为罕见。

手术风险评估:手术可能引发神经损伤、感染等并发症,需严格评估手术风险与预后。多数抽动症患者通过非手术疗法可有效控制症状,手术并非首选方案。

三、综合治疗与个性化方案

多学科协作:治疗需神经内科、心理科、中医科等多学科联合制定方案,根据患者年龄、病情严重程度和个体差异选择疗法。

家庭支持:家长需了解疾病特点,避免过度批评指责,为患者创造宽松环境,配合医生完成治疗方案。

长期管理:定期复查评估疗效,及时调整用药剂量或治疗方法。患者需保持规律作息、均衡饮食,避免接触可能加重症状的刺激。

阅读:91次2025-5-12

抽动症治好还会复发吗

抽动症治好还会复发吗,抽动症治愈后存在复发可能性,复发风险与病情严重程度、治疗规范性及环境诱因相关,需通过持续管理降低风险。以下为具体分析:

一、复发可能性客观存在

抽动症作为慢性神经精神障碍疾病,其复发概率受多重因素影响。研究显示,中重度患者停药后复发率约30%~50%,轻症患者若治疗及时且管理得当,复发风险可显著降低。例如,约80%的患儿经规范治疗后症状可长期缓解,但仍有20%的个体可能因神经发育进程或环境变化出现病情波动。

二、复发诱因的多维性

心理社会因素:长期处于高压环境(如学业竞争、家庭矛盾)或遭遇重大生活事件(如亲人离世、转学)时,患儿易出现焦虑、抑郁等情绪障碍,直接诱发抽动症状。例如,期末考试前部分患儿会出现眨眼、耸肩等抽动加重现象。

生理因素:睡眠不足(每日睡眠<9小时)、疲劳积累(连续学习>4小时未休息)会降低神经调节阈值。此外,感染性疾病(如流感)导致的免疫应激反应,可能通过神经-免疫机制触发症状复发。

环境刺激:接触电子屏幕时间过长(每日>1小时)、观看暴力/刺激性内容、食用含咖啡因/添加剂食品(如可乐、薯片)等,均可能成为抽动复发的直接诱因。

三、复发风险的分层管理

高危人群特征:

存在家族遗传史(一级亲属患病)

合并多动症、强迫症等共患病

神经发育异常(如脑电图背景节律偏慢)

药物治疗依从性差(擅自减药/停药)

长期管理策略:

药物治疗:维持期治疗需持续1~2年,症状稳定后逐渐减量,避免骤停。例如,使用硫必利的患者,减药速度应控制在每月减少原剂量的1/4~1/3。

心理干预:通过认知行为疗法(CBT)改善患儿的应激应对方式,家庭治疗可优化亲子沟通模式,降低环境压力源。

生活方式调整:建立规律作息(21:30前入睡)、限制电子屏幕使用(每日≤30分钟)、增加户外运动(每日≥1小时)。

定期随访:每3个月进行1次症状评估(耶鲁综合抽动严重程度量表YGTSS),每半年复查脑电图及微量元素水平。

四、复发预警与应对

早期识别信号:当患儿出现频繁清嗓、不自主秽语、肢体抽动频率增加(每小时>5次)时,需警惕复发可能。部分患儿可能伴随情绪波动(易激惹、哭泣增多)或睡眠障碍(夜惊、梦魇)。

分级干预措施:

轻度复发:调整作息、减少刺激源、增加心理支持,多数症状可在1~2周内缓解。

中重度复发:需重启药物治疗(如阿立哌唑起始剂量0.5mg/日),并联合神经调控技术(如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)。

五、降低复发率的关键因素

治疗依从性:规范用药可使复发风险降低40%~60%,私自停药者复发率增加3倍以上。

家庭支持系统:父母情绪稳定性与患儿复发率呈负相关,和谐家庭环境中患儿症状复发间隔时间延长2~3倍。

共患病管理:同时治疗多动症可使抽动症复发率下降25%,联合治疗需注意药物相互作用(如哌甲酯与氟哌啶醇联用时需监测锥体外系反应)。

阅读:92次2025-5-12